资讯中心

水利万物而不争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亟待新思维

2014/10/10 9:52:41
6707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南水北调 水资源一体化 供水设备 充水试验
导读:我国大生态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近期正式通水。
  【中国环保在线 地方新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重点解决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年均受水10.5亿立方米。

  
  水利万物而不争 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亟待新思维
  
  规划半个世纪,施工十余年,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完工在即。汤汤汉水,自楚山之间逶迤向北,历经四省份20余城市千余公里,近期即将抵达中线的终点—北京。
  
  2003年12月30日,永定河倒虹吸工程破土,北京段工程启幕。自房山北拒马河,经房山,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干线全长80余公里。未来,这条暗渠每年将为北京引来10亿方水。
  
  静待“来水”入京
  
  我国大生态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近期正式通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表示,目前北京已做好南水北调接水准备工作,首批参与接水项目均已具备接水条件,静待江水进京。
  
  据悉,为确保南水北调来水“调得进、用得上”,北京从2009年4月开始全面建设配套工程以接纳来水,主要建设项目包括约200公里的输水管线工程、总调蓄库容约4000万立方米的调蓄工程、日供水总规模约400万立方米的新建、扩建和改造水厂工程等。
  
  截至目前,大宁调蓄水库、南干渠、团城湖调节池、水厂工程等首批参与接水项目均已具备接水条件,满足通水需要。
  
  其中,大宁调蓄水库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已开始发挥调蓄功能,汛期保持蓄水1100万立方米,形成180万平方米的生态水面。该工程位于房山区长阳镇大宁村,调蓄库容3753万立方米,属中型调蓄水库,可起到调节干线来水、增加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善区域环境的作用。
  
  此外,团城湖调节池主体工程业已完工,通过蓄水验收,具备蓄水条件。该工程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玉泉村,调蓄容积127万立方米,连接着南水北调来水和密云水库两大水源,具备调蓄、分水和突发停水时应急水源保障的功能。
  
  配套水厂工程中,新建的郭公庄水厂正在进行试运行,6月起具备城市供水能力,现已具备日处理50万立方米的接水能力;门头沟城子水厂改扩建8月30日完成,成为接纳南水北调来水的郊区水厂,增加4.3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田村水厂、第九水厂、第三水厂等也进行了改造升级,做好了迎接江水的准备。
  
  同时,北京自来水集团已提前着手水质适应性研究。早在2011年,北京市就在丹江口库区建立了水处理试验基地,包括北京现有地表水厂的所有工艺,并将北京不同地区在用的供水管道运到基地,进行浸泡实验,研究管网的适应性问题。针对水质变化情况,确定了迎接南水北调水源的30多套制水工艺方案;同时完成市区20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为江水进京后首都供水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没有“试用期”
  
  在南水北调的受水地中,首都北京一直是受关注的。其供水安全是城市保障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多年来,北京的水务人士八方找水,勉力维持这个特大城市的用水。南水北调,江水进京,让他们可以暂缓一口气。
  
  然而,北京的供水任务依然艰巨。作为一个已经从事南水北调相关工作20余年的老水务人,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大的感触是:“在北京,水没有不关键的时期。水的问题年年有压力,一直就没有减压。”
  
  “城市生活用水特指在自来水厂处理完之后,通过城市标准的基础设施管网供应的水。现在北京核心城区应该用的是这个水,但管网达不到的地方用的是自备井。北京山区有局部干旱的地方仍然是送水,农村有县城自来水厂、乡镇集中供水、村级供水,因为水资源状况不一样,供水的水平、标准也不完全相同。”孙国升介绍道。
  
  因此,现在供水目标应该定性为生活用水,实现城乡统筹,而不只是城市生活用水。
  
  同时,孙国升表示,对于北京市原有的水利工程也要恢复其功能,不能让原有水利工程变成病人。在来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不匹配的情况下,比如晚上没人用水了,或者用水量下来了,我们要把珍贵的水存起来,存到密云水库,而不能放掉或者没有计划地去用。
  
  近日,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干渠项目工区,中铁隧道集团工人正在紧张施工。目前,该标段主体输水管道工程全部完工,即将进入管道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据介绍,北京市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是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外调水(南水北调来水)、本市地表水(密云水库)、地下水联合调度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北京市中心城和新城主要水厂具备双水源供水的重要条件,对于保障首都的供水安全和支撑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北京已建立联合水质监测预警机制,为确保有问题的来水“不进城,不进京,不进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南水北调是国家重大工程,应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一是保证上游生态投入。南水北调工程的上游地区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护水土流失,保护好水源水质,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很大的代价。国家应安排专门资金,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实现南北地区共享发展机遇。
  
  二是理顺水价形成机制。可以按照经营与公益双重性原则确定水价。对于居民生活和工业供水的水价,应按照“还贷、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水价标准;对于农业与生态用水,因其具有公益性质,需要公益性补贴政策,水价可以由地方与国家共同分担进行补贴。
  
  三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同时,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供水新格局
  
  据北京南水北调办副巡视员蒋春芹介绍,从1999年开始,老天爷对北京就“不照顾”,北京连续多年干旱。除了自然因素,还因为日益庞大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造成用水过快增长。同时,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河道自然径流基本断流,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已近开采极限。而南水北调通水后,具有诸多共性的京津冀地区将有望形成互通共济的供水新格局,联合统筹水资源调配。
  
  同时,孙国升指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对三地的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京津冀共性很多,一是同处海河流域,历史上水系发达,水系边界相对清晰;二是都已建成相对完备的水利工程设施,方便采用工程措施打通水系通道、优化水系布局和统筹水资源配置,具备水资源互通互联的有利条件;同时,三地又都是刚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500立方米公认的极度缺水下限,对外调水有着强烈的需求,并且三地通过外调水补充水资源均已纳入国家战略。
  
  “将来京津冀地区应研究如何统筹水资源调配,先把水资源底数摸清,再在国家战略基础上,遵循水资源规律,协调配合,实现低水低用、高水高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达到用水的目的。”孙国升说。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傅崇兰表示,“南水”的到来,对于一直严重缺水的京津冀来说非常重要,为两市一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但仅靠调水,无法解决这一区域干旱缺水的状况,未来必须要加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傅崇兰建议,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地在水利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工业用水再循环、治理水污染等方面也要加强协调和沟通,水源保护和工业用水再循环等问题要摆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从区域的角度进行规划。“现在京津冀三地工业用水的重复率大概在75%-80%,三地如果能够统一规划和调整工业水源,加强水循环合作,应该可以把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左右。”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也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应该协同发展。他指出,京津冀的水资源系统过去是三个系统各自为政,现在放在一起考虑,就出现了一些优化的余地。他提出,“统一解决京津冀缺水问题,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应有之意。”

热门评论

上一篇:结合实际探索环保新路 上海各区呈百花齐放之势

下一篇:为“五水共治”保驾护航 杭州试点末端水在线监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