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站在“互联网+”风口环境医院造就治污新平台

2015/6/24 8:20:26
52555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污水处理设备环境医院
导读:“互联网+”之风已经刮到了环保产业。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有着“环保之都”美称的江苏省宜兴市以新思维适应“新常态”,创新环保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以打造“环境医院”为加速转型升级,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站在“互联网+”风口 环境医院造就治污新平台
  
  “互联网+”之风已经刮到了环保产业。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提出了“互联网 ”的行动计划。同时,还称,中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据预测,此前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均会带动环保产业万亿元的市场投资。
  
  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宜兴环科园”)瞄准了这两者的结合,构建“环境医院”,打算推出环保产业界“阿里巴巴”模式的环境产业服务平台,改善当今环境治理。同时,宜兴环保产业集团还将以建立“环境分院”的方式进行推广,扩大规模,拉动当地经济。
  
  宜兴环科园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中国目前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成立已二十多年。
  
  宜兴“环境医院”开张
  
  “中宜环境医院”日前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正式开门营业,这家在国内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要任务的“医院”,将汇集先进的科技和理念,为企业和园区等服务。
  
  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认为,从本质上说,环保产业应该有从事环保设备的“器材厂”,有从事环保药剂生产的“药品厂”,也有从事环境治理的专家“医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就是一座大的“环境医院”,新开张的10万平方米“中宜环境医院”实际上是宜兴“环境医院”的总院。
  
  宜兴环科园党政办主任王学君介绍说,环境医院的运作模式,就是由专家与平台共同会诊,向客户推荐适合的“专科医生”和“医生”,开出“药方”或进行“手术”,环境医院重构了环保产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环境医院”集聚了污水处理、给水处理、固废资源化、污泥处理、土壤修复、流域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整治、废气噪声治理等11个“专科门诊”。
  
  另据了解,宜兴环科园已经形成了“一园三区”的大格局,企业规模超过17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人,其中,水处理占到70%,水处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
  
  “根据江苏省和科技部的宜兴合作计划(2016—2020),宜兴环科园将建成全国环保技术创新高地、国家环保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合作示范基地,培育环保科技型企业,建成全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朱旭峰介绍说。
  
  第三方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随着国家环境治理新政的密集出台,环境治理市场进一步发生了变化,这也催生环境服务业加速发展。换言之,环境治理由“谁污染谁治理”过渡到“谁污染谁付费”,由第三方来提供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和运行服务。
  
  “‘环境医院’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建立了一个提供环境治理技术和服务的平台,以PPP(公私合作模式)对外开放。”中宜环境医院负责人、宜兴环保产业集团董事乔梁说。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在看病时会优先考虑治疗效果,而不单纯是哪家医院便宜去哪家。给环境‘看病’,关系到当下每一个人,也关系到子孙后代,更不能单纯以价格考量。”乔梁说。
  
  然而,如今的环境治理市场却存在一些“乱象”。有些企业刻意压低治理环境收费标准得以中标,却在治理时“偷工减料”。一些政府部门和排污企业虽然花了钱给环境“看病”,效果却不甚理想。
  
  环境治理市场缺少标准平台,“低价中标”、“恶性竞争”、“潜规则盛行”等现象不断,促成了“环境医院”的建立,为环境治理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环境医院”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环境治理项目,让环境治理向“效果导向”转变。收费也完全由治理效果决定,企业可以获得和能力匹配的效益,政府和排污企业也不必被“行业规则”左右。
  
  由量而质的提升
  
  宜兴环保产业发端于苏南乡镇模式,自发式、家族式的草根经济,注定了其极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面广量大、各具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但在“量”扩张的同时也存在小而散、内部竞争激烈等问题。朱旭峰指出,“宜兴环保产业尽管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层次不高,多数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如果说在原生自发阶段,宜兴环保产业的成长,靠游击队+独立团模式可以大行其道的话。随着环境污染治理已从先前的点源控制阶段进入区域治理阶段,国企、外资背景的工程公司、技术公司、设备公司纷至沓来,宜兴环保产业迎来了一场严酷的考验。
  
  “要与国有大企业、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宜兴有基础。”朱旭峰自信满满地说,“环保产业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强,宜兴通过近4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庞大的懂技术、能管理、会营销的产业工人,这是别的地方不具备的,当务之急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事实上,合作与创新是宜兴环保产业成长与生俱来的基因。早的农机厂与姜达君之间的合作研发便播下了合作创新的种子。
  
  提到研发合作的好处,江华集团董事长汤顺良深有感触。2012年,江华集团与以色列耶达研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研发中心,由江华集团出资,耶达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对旗下的两项水处理技术进行改良。“我们希望通过一种合作创新的模式,借助耶达的实力,研发出真正适合中国‘水土’的环保技术。”汤顺良说。
  
  目前,改进后的技术一上市便受到了市场的追捧。据了解,2014年以来,江华集团已先后承接了上海、新疆、辽宁、贵州等地的多个水处理项目,海外市场份额也显著提升,已成功竞标印尼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大型水处理项目。
  
  像江华集团一样,江苏华都绿色集团与德国琥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固液分离技术;江苏一环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菲力集团与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松江土建合作引入WEP水环境修复技术……
  
  朱旭峰指出,如今,宜兴环科园企业与国内外3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长期合作关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等15家环保技术公共研发平台,中德、中芬等8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吸引了一大批环保创业项目,多个项目填补了水处理、固废处理和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国内空白,一批企业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达到国内水平。
  
  (本文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中国环境报、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抢滩“互联网+”风口 环境监测产业迎上涨契机

下一篇:十三五规划编制加速度 环保大部制改革浮出水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