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解决方案
时间:2022-09-15 阅读:640
政策背景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提出: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的思路,构建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地下水污染源)监控相结合的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要求: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支撑地上-地下协同监管。
《“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推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加强防渗、地下水环境监测、执法检查。
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加快构建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安排各类园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化工园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督性监测、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修复等工作。
针对“双源”地下水环境综合管理需求,先河环保推出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整体解决方案,充分保障地下水环境质量安全,有力支撑地上-地下协同监管。
“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服务综合涵盖了点位布设、多模式监测、现状评价、多模型预测和风险评价等方面,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实时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判断特征污染物运移趋势,提升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能力,辅助制订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与开发利用计划。
方案设计
1、监测点位布设
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主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点应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污染源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
2、地下水环境多模式监测与现状评价
采用原位式微型监测站、抽取式标准监测站、抽取式户外小型监测站、移动监测车和智慧无人实验室进行地下水环境多模式监测。对动态监测结果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标准指数大于1表明水质因子超标,标准指数越大表明超标越严重。
多模式监测系统 | 工作方式及特点 | 监测指标 |
地下水环境原位式微型监测站 | 通过投入式多参数水质传感器通对地下水体实施现场原位连续自动监测。 | 水位、pH、水温、溶解氧、电导率、浊度、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氧化还原电位、水中油等。 |
地下水环境抽取式标准监测站/户外小型监测站 | 通过自动采样器将目标水样采集到监测站分析仪器中,实时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 水位、pH、水温、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水中油、总有机碳、总溶解性固体、溴化物、氯化物、氟离子、氯离子、重金属等。 |
地下水环境移动监测车 | 在移动监测车载体上完成自动采样、预处理、检测分析、数据传输,分析过程灵敏快速,对地下水环境突发事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 | pH、水温、溶解氧、电导率、浊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 |
地下水环境智慧无人实验室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样品的全流程自动化检测和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 pH、水温、电导率、浊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磷、总氮、氯化物、硫化物、氟化物、总硬度、六价铬、色度等。 |
地下水污染多模型预测与风险评价
通过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模型和地下水水动力解析模型进行“双源”地下水污染影响预测,预测特征污染物运移趋势和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包括特征因子污染程度、污染范围、最大迁移距离等),并给出预测期内建设项目场地边界或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处特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地下水污染源特征因子按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类别进行分类,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排序,并进一步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评价。
应用案例
先河环保在河北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地广泛开展了“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应用,应用成果有助于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摸清地下水环境动态变化规律,控制地下水污染风险,辅助管理部门采取针对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