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在线免费会员

收藏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特征

时间:2011-05-03      阅读:2030

日本的藤野1950年从大阪的一起食物中毒中zui早发现该菌。此后Fulno等(1953)报在沙丁鱼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病人粪便及死者的肠内容物中也发现了该菌。1956年(日)潼川把国立横滨医院食物中毒的原因菌,经添加3%食盐分离出生长良好的细菌,称肠炎假单胞菌,后证明该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相同,因肠炎假单胞菌无食盐则不能生长,故当时称“病原性好盐菌”。1958年Takkawn从胃肠炎病例中分得此菌。1963年SakazaKi等对此菌的形态、生化、分类作了系统研究,同年定其学名为副溶血性弧菌。世界各地都有该菌食物中毒的报告。1967则对年日本发生1080起,病人计25726例,死13人。在日本占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的40%一60%。1969~1972年美国发生13起,病人1200例。我国上海1958年一起由烤鹅引起的食物中毒叶自储等从病人粪便及死者肠内容物、烤鹅、生鹅的肌肉、骨髓等均分离得此菌,并做了血清学和动物毒力试验等。刘雪园等调查的海产鱼的带菌情况为:梭子蟹钓.8%、带鱼41.2%、黄鱼27.3%。官本调查活竹英鱼体表、消化道内约65%发现该菌。若误食被该菌污染的食品,如乌贼、蛤蜊、牡蛎、梭子蟹、烹调的蟹、小虾、大红虾、章鱼、海蜇、海泥螺、毛蛐以及蛋品、肉类、蔬菜、腌菜(腌雪莱、腌芥菜、腌白菜)等均可致病,也与食物容器或砧板生熟不分、污染有关。

我国华东地区沿岸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7.4%~66.5%,夏秋季检出率较高,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一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秋季为55%,冬春季为0-30%。咸鱼、贝类的带菌率高达42.4%。沿海地区奶了⒑铀⒕懈镁斐雎饰?0%一40%,该区的淡水鱼虾夏秋季带苗率高达50%一69.3%。距海岸较远地区的淡水鱼,带菌率夏秋季为27%、37%,冬春季为0.9%。渔区渔民、单位职工的带菌率为11.7%,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的带菌率分别为31.6%、34.8%。带前者是该菌的传染源之一,粪便、生活污水是主要传染源,苍蝇也可传播。除上述国家外,朝鲜、新加坡、印度、多哥、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英国、保加利亚、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近海域也均发现该菌。

临床特征:潜伏期2-24h,多数为10-12h,这与患者年龄、抵抗力、感染菌量及其毒力等有关,发病急且严重,有些症状很像霍乱。以腹痛(绞痛)为主,并有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尤以上腹部或脐部附近的剧疼为特征,病程持续1~2天。呕吐一日可达10余次,腹泻一日可数十次,多呈黄水样便,有时出现白水样或转为血便,部分病例可呈现里急后重,易误为痢疾。重者因脱水、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而导致休克。该病病程较短,若及时救治,常于24h左右恢复。

除上述主要临床症状外,时有发烧至38~39℃,高的可达40~C,约持续1-2天,也有不发烧。常有头痛、头晕、发汗、胸闷、小腿部肌肉疼痛等,一般3~5天可恢复,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少数病人有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血压下降等现象。

 

上一篇: 金葡菌特异性鉴别基因 下一篇: 副溶血性弧茵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