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第三方检测众望所归土壤监测伫立市场风口

2016/6/13 11:59:11
32675
来源:千篇一绿
编辑:Alice
关键词:土壤监测第三方检测土十条
导读:“土十条”的颁布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其中的条提到“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摸清土壤家底才能对症下药。
  【中国环保在线 环境监测】“土十条”的颁布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其中的条提到“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摸清土壤家底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具有土壤检测与监测能力的企业,无疑将分到块大蛋糕。



第三方检测众望所归 土壤监测伫立市场风口
  
  环保部正在牵头制定土壤污染详查方案,之后要会同农业、国土等部门商议,甚至包括卫生部门,因为“还包括人体健康的数据”。
  
  检测会面向社会第三方,可能以清单的方式,列出达到评估要求的机构,让各个地方自行选择。
  
  “我深耕行业12年,终于等来了一个风口。”
  
  201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上海市某环保企业总经理杨进在新实验室里说,这个新实验室耗资千万,还正在紧张装修。他的老实验室还留存着靖江侯河村养猪场地下的样品。两个月前,受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家长们委托,实验室还出示了一份土壤、地下水和室内空气的检验检测报告。
  
  与杨进公司类似的企业,极可能将迎来真正的“风口”。在5月后一天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中,条便提到“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具有土壤检测与监测能力的企业,无疑将分到块大蛋糕。
  
  2004年离开体制进入土壤监测领域,2020年退休。杨进的职业轨迹与中国土壤防治管理历程一致: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站工人中毒,土壤防治受到关注;2020年是“土十条”个目标时间点,彼时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有望得到初步遏制。
  
  “土十条”是和“气十条”“水十条”并列的环境治理“三大战役”。“土十条”首要任务正是杨进从事12年的土壤环境监测工作: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前面花的钱不能白花”
  
  和长期遇冷的土壤污染防治一样,“土十条”显然不如气和水那么受关注。
  
  “气十条”颁布前,山东省就发布了地方行动计划,北京、河北也早已制定好地方行动计划,“气十条”甫一发布,旋即推出。然而,“土十条”发布一个星期后,居然还有不少业内专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没有读过文件。
  
  “土十条”要求在2018、2020年底两个大限内,分别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详查。详查怎么开展,哪些地方已有积累,多位专家表示并不知晓。“每个省都会有一些内部掌握的资料,但数据不公开,我们也不知道谁做得好。”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尧一骏说。
  
  “这将是又一次重大的全国性土壤环境基础性调查,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参与“土十条”编制的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关于详查的程度,坊间已有多个版本,有的说是此前调查工作量的20倍,有的是说点位要增加到20万个。相关媒体致电环保部土司土处,未得到明确回复。
  
  中国环科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主任谷庆宝表示,环保部正在牵头制定详查的方案,之后要会同农业、国土等部门商议,甚至包括卫生部门,因为“还包括人体健康的数据”。
  
  我国土壤污染的家底并非完全不清。早在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就已经展开。当时设立的监测点位至今有的仍在使用,只是因为城市发展过快,曾经旨在了解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的点位大多已被高楼大厦覆盖。比如在北京,40个背景点如今只剩下了10个。
  
  之后的调查中,公众关注度高的是2005年至2013年,环保部会同国土部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耗资10亿元的调查结果在千呼万唤中公布,但谨慎地使用了“点位超标率”来表示。
  
  谷庆宝介绍,“土十条”详查的点位将会加密,同时检测农产品。“希望详查的结果不只是代表点位,还可以代表面积。”
  
  不过,除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外,进一步的耕地和农产品详查也已在农业部的主持下,启动了四年。2012年,耗资8亿元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开始,调查总共130万个布点,平均每1250亩布一个点,是环保部此前普查的近80倍。
  
  此次调查的数据还在整理中,地方农业局甚至尚未拿到本地数据。“这种普查永远普查不完。‘土十条’要详查也可以,就是前面花的钱不能白花了。”一位农业部专家说。
  
  当被问及是否要在农业部普查基础上再制定详查方案时,谷庆宝表示,自己对于农业的调查和点位还不是特别了解,希望“土十条”要求部门间数据共享尽快落实。

热门评论

上一篇:数据真实性饱受质疑 环境数据造假歪风待刹

下一篇:土壤修复悄然生变 监测市场获多重利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