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天蓝水碧提升公众获得感成都亮出生态“钥匙”

2016/12/28 8:56:51
29367
来源:人民网 熊中茂 辜迅 生勇
编辑:筱阳
关键词:成都生态环境污水处理设备
导读:成都市委近日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强,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环保在线 环保示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被纳入成都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顶层设计中,并越来越被强化。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正是要为成都筑起一道生态屏障,保障环境生态、修复河流水系。
 
  “带娃儿和老汉出来晒晒太阳,耍会儿去喝羊肉汤。”12月21日是冬至节,成都人有喝羊肉汤的习俗。阳光明媚,市民杨修蓉满脸兴奋,陪着老人孩子在人民公园里遛弯。
 
  “坚持运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加快生态修复,让市民享有更多‘窗含西岭千秋雪’‘濯锦清江万里流’的生态福祉。”成都市委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强,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打造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绿色出行、宜业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提升生态品质
 
  坚守底线“零容忍”
 
  “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续水脉、传文脉,成都让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永续利用。缓坡、绿堤、草坪,蜿蜒的休闲步道,宽阔的亲水平台……自从锦城湖建成开放,来自川东北的刘勇夫妇一有空就带孩子到湖边玩耍。夫妇俩通常是打羽毛球,5岁的儿子喜欢玩遥控飞机。
 
  “锦城湖给我儿子增添了许多乐趣,没事就要吵着来。”刘勇说,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从事服务行业,夫妇俩经过几年打拼,在锦城湖南边买了一套小户型住房,看中的也正是这里的生态环境。
 
  与锦城湖同期开放的还有位于锦江区的白鹭湾生态湿地,是成都重点建设的环城生态带的“六库八区”之一,总面积4950亩,其中水域面积1500亩,拥有乔木10万余株,绿化面积95%以上。走进白鹭湾湿地,但见溪流湖泊相连,绿波荡漾;水生植物茂盛,花草铺地,绿树成荫,时有白鹭翔集其间。每逢节假日,这里白鹭纷飞、游人如织。
 
  锦城湖、白鹭湾只是成都环城生态区的一部分。成都规划,在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的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规划总规模187.1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按照《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方案,“六库八区”湖泊水系规划为环城生态区的核心内容。截至目前,环城生态区累计实施各类生态项目65个,基本形成85公里长的绕城高速两侧200米的“环城绿廊”。
 
  大手笔折射出怎样的治城理念?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生态文明源于工业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超越,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特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突出“因水而兴”的生态要求,强调对损害生态红线“零容忍”,把更多的资源用于优化城市生态,统筹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具体来说,加快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夯实“山水田林湖”生态本底,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三水共治”,加快建设以 “六库八区”为主体的环城生态区,推进“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水灵成都;综合施策,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进一步减少重污染天气;扩大“增花添彩”工程覆盖面,巩固两山生态屏障,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完善市域绿道体系,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再现“花重锦官城”胜景,让成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增添环保活力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到10月中旬,蒲江县的茶农们便忙着给茶树施冬肥。大塘镇洪福村2组村民何国义一个电话叫来了抽施粪服务队,把养猪户何平家的沼液运到茶园。“一车沼液4立方米,政府补助80元,养殖户出20元,自己只掏72元,很划算。”
 
  “蒲江是养猪大县,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养殖面源污染治理成难题。而全县有茶叶20万亩、猕猴桃10万亩、柑橘20万亩,对猪粪等有机肥需求量很大。”蒲江县农业和林业局副局长袁兴阳补充道,过去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去年,成都选择在蒲江、大邑两县启动PPP模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将政府部门和养殖企业、种植基地、沼肥运输企业等社会资源有机联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染治理,探索政府、社会共同投入农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
 
  目前,成都投入财政资金862.5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078.1万元。“这种模式有效推进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据袁兴阳介绍,全县95%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户,实现了种养循环发展。
 
  成都市委、市政府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构建绿色低碳的制度体系、产业体系、生活体系。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资源的过度使用。为此,成都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培育和弘扬绿色低碳文化,倡导公交出行、中水回用、分享经济等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推进绿色创新
 
  立法保护特定区域
 
  2015年,成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29.34%,“十三五”末这一能耗值将继续下降16%;2015年,成都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13.8亿元,约为2010年的两倍,力争到2020年再次翻倍,突破1000亿元。一“减”一“增”,折射出成都制造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取得的初步成效,凸显出成都持续深入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坚定决心和明确目标。
 
  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在锦城湖2号湖区的北入口处,立有一块2.4米高的界标,写着: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为了保障环城生态区的建设和管理,成都开全国先河,以立法形式刚性保护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立法制定了《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从制度上为建设“宜人成都”保驾护航。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环境、国土、农业、建设、水务“红线”为底线,积极探索“多规合一”的综合规划路径,编制出台了《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成都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等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为整合、节约、统筹、管控有限的生态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续水脉、传文脉,折射出成都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辩证思维:一座宜人城市,应当是围绕人的需求服务的有机体,既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化的城市业态,更需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和优美化的城市生态。
 
  原标题:成都天蓝水碧提升幸福指数

热门评论

上一篇:整治农村水环境 北京走在行业前端

下一篇:浙江做垃圾分类探路者 “绿色经验”领跑全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