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印发 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2022/3/2 14:19:13
25051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键词:农污治理美丽乡村
导读:3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省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3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省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在过去的“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六大行动”,农村面貌发生很大改观,大多数村庄达到了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2019年以来,累计改建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13.7万座,全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3.2%;行政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97.8%。全省配备专职、兼职村庄保洁人员14.9万名,配备各式垃圾保洁、收集、运输车3.82万辆,对垃圾进行收运、处置的行政村达15999个;创建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10个、清洁村庄示范村100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44个,国家部委命名的各类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示范村212个。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全域无垃圾已成为甘南等市州的金字招牌。
 
  “十四五”时期将具体实施以下工作:
 
  分区域规模化推进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业节水精细化管理,推广喷灌、微灌、管道灌溉、节雨补灌、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保墒等技术。实施节水型灌区田间工程,推进农田数字化管理示范,创建节水农业示范区。在旱作农业区,积极发展集雨节灌,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建设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示范片区,高标准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
 
  充分利用戈壁、沙漠、盐碱地等闲置土地资源,集成现代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着力发展现代节水戈壁生态农业,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推广基于微灌和喷灌的水肥一体化系统,突出“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加强苜蓿等优质饲草基地建设,促进草畜配套、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构建种养加一体化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不断完善产地环境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寒区旱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小、水土洁净、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等气候特征和绿色环境优势,用科学数据支持并彰显现代丝路寒旱特色优势农产品环境佳、口感好、营养高的优势。重点调查、监测和评价农产品气候、土壤、水质、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指标,擦亮“甘味”品牌的绿色、有机底色。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以种定养、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要求,以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为主导,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探索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按照河西戈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陇东粮畜果一体化区域循环模式、中部小流域治理与产业开发循环模式、陇南市和天水市南部山地农林立体复合生态循环模式、甘南州及祁连山高寒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循环模式、沿黄灌区绿色高效现代都市循环农业模式,加快完善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集成示范推广绿色循环生产模式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全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连片种养基地,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加强循环农业发展技术研发应用,重点突破一批高效节水、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化肥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加快饲草料产业发展,增加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草畜配套、种养循环的现代饲草料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探索总结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主导品种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开展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
 
  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推进粪肥还田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建立完善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在畜禽养殖集中区以县为单位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生产设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利用能力。扶持秸秆饲料生产加工规模企业和专业大户,加快建设青贮氨化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夯实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发展基础。加快普及标准地膜,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和专业化回收,建设一批农膜回收重点县。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因地制宜探索回收模式,鼓励使用者自发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引导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
 
  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
 
  (一)强化农业资源保护。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建立量水而行、以水定产的农业用水制度。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农业深度节水,在河西及沿黄灌区积极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中部地区因地制宜推广保墒固土、生物节水、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农田护坡拦蓄保水等技术,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东部地区重点推广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为核心的抗旱保墒节水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严格保护管理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持续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二)健全生态休养生息制度。
 
  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强化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有序推动生态移民工程,促进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实行林长制,制定绿化造林等生态建设目标,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建设田园生态系统,完善农田生态廊道,营造复合型、生态型农田林网。强化河长制,加强重点河流和重要湿地生态保护治理。
 
  (三)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制定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耕地质量提升、渔业生态养殖等为重点,巩固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开展农业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网络和标准体系。
 
  (四)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推进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推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开展中国渔政亮剑专项执法行动。开展长江、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实施规模化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扩大农村供水管网覆盖面,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收缴机制,健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运行和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水质保障能力,强化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净水装置配备。切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和水质动态监测工作,推进多部门协调的水质提升能力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明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产权归属和运行管护责任单位,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推动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运行管护机制。
 
  (全文至附件)

热门评论

相关资料下载: 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pdf

上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带动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

下一篇:《南京市2022年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印发 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