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舟山市普陀区建设“海洋云仓”筑牢海洋生态屏障

2023/1/6 9:31:04
19658
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关键词:海洋塑料垃圾海洋垃圾治理
导读: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将海漂塑料垃圾清理作为塑料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一环,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主线和重要载体,建设“海洋云仓”,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之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数字中国、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要求,高质量做好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动改革争先创优,加强改革经验推广推介,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为浙江“两个先行”提供支撑保障,特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办公网”“浙江省生态环境政务网”和“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门户网”“改革之声”栏目,择优登载各地各单位改革工作的创新做法、亮点成效,并同步推送省厅“官微”,供各级交流借鉴、互促共进。
 
  舟山市普陀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全国沿海要冲、舟山渔场中心,素有“东海明珠”之称。普陀区海域面积为 6269.4KM²,海岸线总长831.43km,是海洋大区,陆地小区,海漂塑料垃圾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普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海漂塑料垃圾清理作为塑料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一环,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主线和重要载体,建设“海洋云仓”,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之路。
 
  一是科技管污,“数智仓”做到全链条精准治污。普陀区现有注册渔船1966艘,渔汛期间,进出港船舶众多,由此产生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废矿物油等渔船污染物的回收处置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之一。今年7月,普陀区渔港渔船污染物智能化防治项目——“海洋云仓”顺利通过阶段性验收并正式投用,该项目采用“1+X”布局,即以沈家门中心渔港为核心,布局1个集中预处理中心“海洋云仓”,在环舟山及沈家门中心渔港、月岙及樟州二级渔港、桃花一级渔港一带建设5座独立运转“小云仓”。同时,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数字治污技术,开展船舶污染物“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的全流程运营服务,实现水污染物处置全链条生态、环保、安全,做到可视可控。该智能化防治项目可年处理油污水450吨,基本满足沈家门渔港渔业污染物处置需求。
 
  二是科技管船,“三色码”实现全流程闭环监管。根据辖区渔船生产作业习惯及船舶污染物管理要求,创新实施“红码、黄码、绿码”三色环保码管理制度。根据该制度,如果船舶出海3个月以内上交过船舶水污染物(含船舶含油废水、生活污水、废矿物油三类),“海洋云仓”管理后台将赋予绿码;3个月以上未上交的,将被赋予黄码;如果超过6个月未上交,将会变成红码。“海洋云仓”应用对黄码、红码渔船进行在线高频预警,并列入环保“黑名单”,在港口、海上执法等方面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引导渔民主动参与环保,降低渔船污染物源头排污风险。目前,已将全区24米以上渔船1500多艘全部纳入“海洋云仓”治污管理。
 
  三是科技管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启用无人机清海净滩高空巡护项目,每半个月对湾滩海面漂浮物、沿岸垃圾处理情况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拍摄记录。同时,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资金,在渔港重点区域、关键位置布设了100余个湾滩监控探头,与沈家门渔港实时监控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使沈家门渔港24小时“排污”尽在“海上电子眼”的掌控之下。在鲁家峙岛南侧水老鼠礁附近建设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为一体的自动海洋观测站1座,用于实时监测、及时反应区域的水文气象特征,提升海湾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原标题:(改革之声)舟山市普陀区建设“海洋云仓” 筑牢海洋生态屏障

热门评论

上一篇:共14家,毕节市2023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公示

下一篇:2022安徽国资国企重点工程,包括皖能储能、大众新能源汽车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