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反渗透膜中国市场潜力诱人民族品牌发展空间可观

2013/6/4 10:31:29
5410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反渗透膜 水处理
导读:hbzhan内容导读:中国一直是反渗透膜业务增长快的市场。在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我国膜技术产业将迎来产值可观的“黄金10年”。预计这10年内我国膜法水处理工程将以4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膜产品产值年增长率也将达到20%以上,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hbzhan内容导读:中国一直是反渗透膜业务增长快的市场。在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我国膜技术产业将迎来产值可观的“黄金10年”。预计这10年内我国膜法水处理工程将以4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膜产品产值年增长率也将达到20%以上,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而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将近一半的医院病床上躺着因水污染而感染疾病的人们。近年来不断曝光的水污染事件再次提醒世人,治理水污染刻不容缓。
  
  污水、废水只能经过排污管道排入江河吗?当然不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提高,对于改善饮用水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让人们喝上健康、干净的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经过反渗透膜技术处理后的污水及废水能够再生回用于养鱼、浇花等,甚至可生产出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高标准——高品质生饮水。
  
  反渗透膜是用高分子材料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一种半透膜,它能够在外加压力的作用下,利用反渗透原理选择性地使水溶液中的水分子透过膜,而其余的成分被截留,从而达到使水体被淡化、净化的目的。
  
  据了解,目前各类膜组件产品中,反渗透膜占膜市场的比重约为45%,主要用于海水脱盐及超纯水的制造,而超滤与纳滤合占20%左右,主要用于污水、废水处理及回用、给水净化以及海水淡化预处理等领域。
  
  家用净水器、海水淡化、中水回用是反渗透膜主要应用市场,我国目前反渗透膜市场销售规模20亿元左右,有关专家预计,随着国内家用净水器、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市场的逐步启动,反渗透膜市场未来3年有望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
  
  未来两年家用净水器行业有望暴发,拉动反渗透膜行业增长。近曝出的水源、河流污染事件使饮用水安全逐渐得到民众重视,目前我国主要城市家用净水器渗透率不足10%,而美国、日本都在70%以上,提升空间巨大。未来两年家用净水器行业有望迎来高增长,相比超滤净水器,反渗透膜处理的水更接近纯净水。据调研发现,未来家庭用净水器格局有望是超滤处理生活用水,反渗透是饮用水主流处理技术;就中水回用方面而言,我国目前中水回用率低于10%,“十二五”要提高到15%,发达国家高于50%,膜在中水回用领域发展潜力大。
  
  一直以来,提到膜产品很多人会拿国内外膜产品进行对比,反渗透膜技术难度较超滤高一个层次,国内能够生产超滤膜企业众多,但反渗透膜长期依靠进口,陶氏、海德能、东丽、世韩、GE等进口品牌产品占据市场。不可否认,相比于国外巨头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国内膜产业的发展历史才短短多少年,难免与国外的巨头产品存在一定差异。但近年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国内部分企业凭着过硬的技术,努力钻研,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若聚焦到环保所涉及到的水处理膜材料,据估算,这一领域2012年的市场约为12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市场约为人民币120亿元,占市场的15%以上。反渗透膜方面,2012年的销售额约110~12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销售额约为20~24亿元,占市场的20%左右。如此广阔的市场,为民族品牌提供了发展大舞台。这是民族品牌得以快速成长的沃土。
  
  虽然国外品牌起步较早,占据了有利的行业地位,并拥有一定优势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随着国有品牌企业研发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民族品牌膜产品在性能指标和产品稳定性方面已经与接轨并实现自我创新,国内品牌的市场认可度逐步上升,产品的本土化优势日益呈现。
  
  随着我国膜技术在环保、节能、传统产业替代方面的优势不断体现,其发展也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欧洲的第三大反渗透膜市场,是反渗透膜有潜力的市场和反渗透膜厂商竞争的焦点地区。近两年,一些国外厂商为了能占有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采取合资或投建新生产线等方式入驻中国,但由于国内产业的不断崛起,部分外企呈现出市场萎缩的趋势。
  
  当然,相比行业内的国外品牌企业,国内企业的规模目前还很小,其市场份额在中国约占11%,而份额只有5%左右。相比国外品牌,还有很大的距离。看到差距,才有追赶的动力。期待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民族膜产业品牌继续昂首阔步,依靠的产品和服务,冲击市场。

热门评论

上一篇:污泥处理市场增长快速 产业发展仍存多弊端

下一篇:失控的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挠痒痒式处罚治不了污染水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