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抢水大战”凸显安全危机多管齐下破城市水荒

2014/6/26 13:52:20
6299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水源
导读:频繁上演的城市“水危机”屡屡刺痛公众神经。住建部日前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业内认为,全国近半数城市喊“渴”,更多表现为浪费和污染造成的水资源危机。
  导读:频繁上演的城市“水危机”屡屡刺痛公众神经。住建部日前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业内认为,全国近半数城市喊“渴”,更多表现为浪费和污染造成的水资源危机。

  
  “抢水大战”凸显安全危机 多管齐下破解城市水荒
  
  在今年5月17日一年一度的城市节水宣传周上,一个令人不安的数据被披露:657个城市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城市因何而“渴”,解渴之道又在哪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用水人口增长了49.6%,城市年用水总量仅增长12%,基本稳定在500亿立方米。城市之所以喊“渴”,更多表现为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副主任万育生说:“说白了,就是有水不能用。”
  
  水污染事件高发
  

  5月9日11时许,江苏省靖江市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因长江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全市暂停供水。
  
  4月23日20时许,武汉市政府应急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汉江武汉段水质出现氨氮超标,造成当地三大水厂紧急停产,导致市民抢购瓶装水。
  
  4月10日,兰州水务集团与法国合资企业——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在对自来水进行检测时发现苯含量严重超标。未及市政府公开披露信息,当地市民已经开始抢购矿泉水、饮料,甚至牛奶……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以及水污染事件频发。2011年,四川省松潘县境内一电解锰厂尾矿渣流入涪江,造成200多公里水体污染;2012年年初,广西龙江发生镉污染事件,影响柳州等地饮水安全;当年2月,江苏镇江发生苯酚污染水源事件。
  
  水污染已成为悬在公众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4年3月14日,国家环保部发布全国性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国土资源部网站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几乎已无Ⅰ类地下水;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Ⅴ类地下水占56.55%以上。《2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的全国200个城市、4727个水质监测点结果显示,较差、极差级水比例过半,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应对水危机不能一停了之
  
  水污染——断水——抢水,似乎成了常态模式。来自部门的消息说,我国进入水污染高发期。城市水危机一旦发生,果断停水,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确实必要。而应对水危机不能一停了之,这只能是应对危机的后手段,却绝不是手段。一道水命题如想答好,必须从制度机制层面去寻找标本兼治之策,才能真正有效有力。
  
  我国水污染进入高发期不是偶然,而是由长期粗放发展模式导致并逐步积累的结果。部分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发展盲目上马各种重化工项目,对很多违规排污行为视而不见,不顾这些污水废气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根本上还是唯GDP观念在作怪。
  
  环保专家指出,应对城市水危机的根本之道要在水污染防治上下功夫。必须看到,一些城市附近的高污染企业如今仍逃离于监管之外,一些城市周边地区已经“有河皆污、有河皆脏”……可以说,水污染现状已十分严峻,必须提升监管水平、治理水平,向水污染全面宣战。
  
  备用水源不足,亟待加紧建设
  
  水源是保障安全饮水的基础。5月21日,环保部与住建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系统的防控污染,文件针对近来发生的多起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系统污染事件,其中凸显了我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系统防范水污染存在薄弱环节。
  
  环保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没有备用水源的城市占31.2%,有近百个。近年来,又有一些城市建立了备用水源,但是水源单一的城市仍然不少。例如,缺少备用水源的兰州,当自来水厂因苯含量超标暂停供水后,一些市民直到第五天才恢复供水。
  
  “面对严峻形势,应将建立备用水源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教研所教授张晓健认为,应当完善备用水源相关政策、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勘察和工程建设,不是件小事。
  
  结语:水,生命之源。饮水安全,关系万家。一滴水虽小,却历经数个环节进入居民口中,保障水安全就是保障居民基本的生存权利。一滴水虽小,却足以折射出一个政府的为民之心与执政之力。可以说,在现代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保障水安全已是必须直面的一项重大挑战,必须以刻不容缓的心态去全力应对。

热门评论

上一篇:环保资产由负变正 从污水回收多种资源成大趋势

下一篇:淮河大污水处理厂运营之争 管理权究竟归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