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无须之手”提供市场动力碳交易将辐射全国

2015/1/28 10:45:49
48654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新能源设备光伏发电系统
导读:排碳要付出成本,减碳能获得收益,这是我们对建立碳排放市场的基本认识。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在2014年底发布全国碳市场管理办法后,2015年为准备阶段,完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全国碳市场拟于2016—2020年间全面启动实施和完善。一系列措施意味着,中国碳交易酝酿更高层次立法。

  
  “无须之手”提供市场动力 碳交易将辐射全国
  
  作为制定和执行中国低碳战略的主要部委之一,国家发改委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着中国低碳战略的发展方向,早在2008年就设立的应对气候变化司是直接的执行部门。该司司长苏伟表示:“前不久,我们在出席利马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也是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因为这个可能下一步还要推动更高层次的立法,由国务院条例或者人大立法。”
  
  首笔交易试水跨区域市场
  
  在北京成为全国碳交易试点城市后不久,发展不于城市内、跨区域的碳交易市场的想法就已经开始酝酿。去年7月,北京公布了《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北京将适时开展跨区域碳交易,这也被业内视为北京将正式启动跨区域碳交易进程的标志。
  
  实际上,自从近两年碳交易的概念在我国逐渐火爆起来后,建立区域甚至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去年年中,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曾明确表示,我国未来计划用约三年的时间建立起全国碳交易市场,今后我国或将不再增加碳交易试点城市,而将以现有7个试点城市市场为基础直接扩展至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在业内看来,这传达出国家下一阶段将着重培育涵盖多个城市的“大碳交易市场”的信号,其中,京津冀很可能是成形的范本。
  
  但直到近半年后的2014年12月,北京与河北省承德市的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才姗姗来迟,在全国探索开展跨区域交易试点建设。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立民表示,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河北能源消费巨大,温室气体排放也居高不下,将河北省排除在京津碳交易体系之外,难以有效发挥碳交易遏制碳排放量增长作用。宋立民认为,碳排放市场的日益扩大,不仅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也将成为三地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新动力。
  
  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消息称,预计在春节前后,承德6家先期履约的企业将上报碳排放数据,今年交易试点将正式启动,6家企业也将于6月15日开始履约。而2014年底两地试行的首笔交易属于林业碳汇交易,此前,承德市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在环交所上线,预签发量为96342吨二氧化碳当量,上线没过多久,眉州东坡餐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就买了其中的1550吨,每吨价格为38元。终,双方成交量为3450吨,成交额达13.1万元,成交单价比眉州东坡上个履约期时交易价格低19元/吨。
  
  由点及面:欲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
  
  排碳要付出成本,减碳能获得收益,这是我们对建立碳排放市场的基本认识。2014年以来,中国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从试点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平稳。下一步将以7个试点为核心,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尽快推动形成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资深业内人士石玉东认为,从政府层面看,2014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研究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9月国家发改委再次明确计划于2016年实现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总的来说,全国碳市场建设,我认为因为我们试点三年结束,2013-2015年,我希望统一的碳市场能够尽快建设起来,当然在这之前,我们交易所还是要把自身做细做实,为我们下一步全国市场的建立提供一些经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合作中心碳市场部副主任张昕表示,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政府机构的问题,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来管理节能减排工作的机制,特别是碳交易市场是政策主导性非常强的市场。这个市场如果更多去发挥政府的作用,很可能就会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市场管理瓶颈,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政府的经验、地方政府的经验、中央政府的经验,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在王志轩看来,碳减排、碳市场在中国来讲虽然进行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从宏观和长远来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步,即便各种条件都比较成熟的欧洲,碳市场的运作也遇到了相当大的一些困难和波折。
  
  展望碳交易未来
  
  谈及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时,石玉东介绍说,目前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涉入碳市场仍然持观望态度。但在2014年,已经有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围绕碳排放权设计的金融产品,为低碳领域的金融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尽管目前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困难重重,但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国必将建立起总量控制强制减排体系,中国碳市场将迎来国内需求更加旺盛、市场发展空间大大增加的繁荣景象。”石玉东说,这一切都需要监管方式的转换和专业人才的储备。碳核算、第三方核查、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等无不呼唤市场主体的能力建设与提升,这将是未来中国碳市场和碳金融发展的当务之急。
  
  未来的碳市场将呈现怎样的景象?碳市场的发展脉络如何?2014中国碳金融展望报告以三个时间节点勾勒出未来碳市场的发展蓝图。
  
  一是2015年前,中国碳市场以单一碳资产、区域性碳交易场所为主要特征;市场的规范性机制正在创设,法律层级普遍不高;交易主体的参与意愿不高,市场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培育市场、奠定法制根基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
  
  二是2020年前,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将会设立,控排企业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管理碳资产的理念将进一步深化,碳市场的规范性、流动性逐渐改善;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辐射能力,节能减排领域的“中国标准”将可能影响世界的减排实践。
  
  三是2030年前,世界性的碳排放体系将可能形成,碳资产将进一步丰富,中国与碳市场对接的相关法规将更加完善。
  
  针对碳交易市场建设,众多专家纷纷指出,如果说近年来一系列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以“有形之手”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那么以“排碳要付出成本,减碳能获得收益”为宗旨的碳市场的形成和碳金融的出现,将是政府用“无须之手”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动力。

热门评论

上一篇:通过业主招标配置资源 民资进军水电获政策支持

下一篇:推PPP模式引入民资 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尘埃落定

相关新闻